仙鶴灣南側的原泰興人民公園占地不足20畝,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加,已不能滿足現代市民的休閑需求,加之周邊文物古跡疏于維護,已面貌不佳。2001年6月,市建設局因時而動,建議保留修繕奎文閣及其周邊景觀,并南伸北延,建設仙鶴灣風光帶,打造綠色泰興、提高城市品位。市政府對這一建議高度重視,經過討論,很快下達有關文件(泰政發【2001】87號),批準拆除原泰興人民公園,建設仙鶴灣風光帶,同時易地建設新的人民公園。2002年元月,仙鶴灣風光帶設計方案經公示修改后付諸實施;2003年2月1日(農歷羊年春節),風光帶基本建成并局部對外開放。
風光帶總體上分為四區一帶一線,即歷史人文區、中心功能造景區、濱河休閑過渡區、人口集散區,以及外環休閑景觀步行帶和水上游覽線。四個景區沿水上游覽線串聯而成。信步仙鶴灣,你可以享受移步換景的樂趣。 【仙鶴勝跡】仙鶴勝跡牌樓位于風光帶最南端,高10.68米,基部、斗拱料質分別為花崗巖塊石和楠木,整體設計采用蘇揚古典園林風格。樓頂為仿古灰筒瓦,古樸自然、端莊華麗;牌樓上部雕刻有“二龍戲珠”、“松鶴祥云”、“鯉魚跳龍門”等圖案,做工考究。牌樓立楹聯一副,由泰興籍書法家、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仲明書寫,上聯“仙鶴勝跡知是何年圖畫”,下聯“延令佳境盡歸此處樓臺”。橫匾“仙鶴勝跡”四字是市建設局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擷選的,書寫者為中國著名書法家巴根汝。據悉,巴老已于2003年初去世。“仙鶴勝跡”四字堪稱巴老的絕筆之作,對泰興人民而言,彌足珍貴。 【湖石假山】位于風光帶入口處,合“開門見山”之意。假山由來自安徽巢湖的湖石堆積而成,用石料500噸。山上建一亭,端坐亭中,環視四周,盡攬風景;假山垂一幕瀑布,取意“高山流水”;山下有宛延山洞和臨水觀景平臺,山清水秀,山水相連,構思精妙;山前立石一塊,上書毛體“江山如此多嬌”,題寫者乃原省文化廳副廳長、原省國畫院院長趙緒成。 【噴霧廣場】位于湖石假山對岸。噴霧池面積100平方米,含100個噴頭,噴出的霧氣富含氧氣和負離子,在陽光照射下,若隱若現,可見彩虹高掛,煞是好看。廣場周圍有圓亭、回廊,供游人小憩。 【古牌樓、奎文閣、鯤化池】據《泰興縣志》載,奎文閣又名文昌閣,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后乾隆二十年、二十八年兩次修繕。閣基甚高,共兩層,外呈六角形,中祀魁星,故又稱魁星閣。鯤化池建于明代隆慶元年,半圓形水池,直徑38.57米,塊石砌筑,池周圍裝有石欄,雕有精美圖案。古牌樓始建于南宋文宗紹興年間,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故址重建。古牌樓又稱“筆字架”,概其形似一筆擱于架上;橫批“金聲玉振”,題寫者為泰興籍書法家、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長、浙江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冬齡;東西兩側牌坊分別叫做“禮門”、“義路”。 【古洗缽池】泰興城內古時有座廣福寺,遺址在今泰興國際大酒店東部。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89年),為著名禪林。因寺舊有彌勒、慈氏、文殊、大悲、普賢、釋迦、地藏、觀音、羅漢、吉祥等十院,故又名十院寺。寺后有池曰洗缽池,為神僧法響洗缽處。傳說他能將齋缽翻轉洗滌,法響又稱伏虎禪師。唐時泰興地界尚有虎害。法響設齋召虎,虎至而順伏不動,法響以杖擊其背和腿;⑹艿綉土P,從此虎患絕跡。如今,洗缽池之名尚在,但其池已經湮沒。2003年3月12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程允賢、李念祖(泰興籍)聯合創作的伏虎禪師塑像由北京運抵泰興。 【古典建筑】仙鶴灣風光帶建設者、設計者工于謀劃,將房地產開發融入園林建設,使得古典建筑成為仙鶴灣風光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典建筑群的建設者也沒有因為工程造價高而降低對建筑品位的要求,在建筑的立面、進退、配色等方面嚴格把關,精益求精,細化每一個節點,力求不落俗套,使得古典建筑群成為仙鶴灣風光帶精致的襯景。 【百鶴字碑】碑廊位于風光帶中部,下沉朝東,倚水而建。碑體采用印度紅花崗巖石料,基部用蘑菇石襯托,高94厘米,南北總長36米。碑名題寫者為省政協副主席陳寶田(時任中共泰州市委書記),100個不同風格的“鶴”字由12位泰興籍或曾在泰興工作過的獲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資格的書法家潑墨揮寫而成。碑跋由泰興市建設局立。 【隆盛拱橋】隆盛橋古已有之,具體建于何年、毀于何年不詳,原址大體位于今隆盛巷東盡頭。重建隆盛拱橋,祁愿泰興昌隆盛達。拱橋造型設計借鑒于揚州瘦西湖二十四橋的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部用磚、石砌筑,外輪廓舒展流暢、古樸典雅。明月夜,站在橋上,欄桿拍遍,恰似置身詩畫境界。 原孔廟建在鼓樓東街,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由于戰爭原因,破壞殆盡,僅剩一座大殿(現為革命烈士紀念館)和南邊的附屬建筑,下馬坊、牌樓、奎星閣、鯤化池,復建的拱橋。它可以窺視到當初孔廟的風貌,現列入仙鶴灣風光帶范疇。 |